强国终究不是天下,反而可能是天下的对立面。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性善情恶涉及人应该如何处理义利或理欲关系的问题。孔子去世后,在孔孟之间有一个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对性与天道各有阐释和发挥的过程。
而他认为只有充足的善,即只有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才可称为善,这就是圣人之善。上品和下品虽言不移,但上品之善也须有教而完成,下品之恶又有畏惧刑罚而稍移易者。王者承受天意,教化民众,以使民性成为善,这是王者之任。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架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在人性论上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批评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这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并不必然如此。董仲舒又说: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可以说,在先秦认识论尚不发达的思想背景下,能有如此深邃的哲思认识,实在是难能而可贵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老子强调一种静观的认识论,要求摆脱欲望和偏见去认识自然之道和人生之道,这样才能复命归根,才可以称之为明,即大智大明。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强调美和善这种肯定性的因素只有与其否定性的对立面——丑和恶相比较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摘自《东方大哲的玄思:老子》 进入 王岳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道家 老子 认识论 辩证论 。
一般而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向相反方面转化的初始阶段,是由肯定转向否定,而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的高级阶段,是否定之否定。[59] 郭店本《老子》甲组本前两句与此不同,为致虚,恒也。
将常德置之于常道的运行过程中来体认,是老子的一个独创性思想。可见其对知识和道德正面效应看得很高。老子对知是非常重视的,在《老子》一书中,共有27章中出现过论知。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诸如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正因为有了曲、枉、洼、敝、少、惑这些负面的东西,那么,全、直、盈、新、得、多才能得以彰显,才能得以出现。可以说,老子的辩证论是他悟道以后达到的个体直观智慧的神秘飞跃。同时,这些事物又不可能达到某种完美的境界,因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老子特别重视从具体的物去认识抽象的道,又从抽象的道来反观普世的物,他把这种直观的把握道体存在的方式称之为观。当然,老子在强调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道的时候,也有一些神秘论的色彩。
而老子的闻道的本体论与他的求知即认识论的关系却是相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59] 其中着重强调知常曰明。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这里的意思与通行本可能正好相反,说明老子仍然是将仁义纳入大道之中的,因而大道废弃,则仁义难存。[58]玄鉴,即人们在心灵深处对事物加以明澈透彻体认的形而上心镜,它超越了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甚至也不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认识,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悟和观照。郭店本《老子》甲组本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老子的辩证论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是一种在自然社会和人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在宇宙时空、现实规律、生命意义、价值判断等方面,任何事物的自身中都存在着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正因为他不自私,所以反而达到了他自己的目的。[60]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5-446页。
他所反对的只是与本真之道相悖离的小智,甚至是玩道于股掌之间的邪智,而强调的是与人心、与问道相关的耳聪目明的大智。但我们不能简单而偏激地将其看作一种愚民策略,而是应看出老子对时代过分地玩弄智力、玩弄机巧、玩弄心术,以及阴险狡诈的所谓智谋的反感,而提出弃智,倡导回归到本心,回到一种安宁有序的本真生活和社会秩序中来,消除那种争强好智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所谓反者道之动,可以说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即向相反方面转化而回归始源。这样,我有理由认为,只有那种求道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那种知道自己的缺点,知悉自己的有限性的知识,才可以叫做既明且智的知识,所以说知常曰明。
十八章有:大道废,有仁义。除了反者道之动这种否定性因素的相互转化以外,老子还强调了转化过程中的条件,即量变到质变。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如:有与无、生与死、长与短、高与下、多与少、大与小、前与后、远与近、轻与重、静与躁、难与易、黑与白、雌与雄、正与反、同与异、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福与祸、荣与辱、愚与智、吉与凶、是与非、贵与贱、治与乱、刚与柔、胜与败、清与浊等矛盾,可以说是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关联,既矛盾冲突又相互依赖,形成一种相生相成、相对相形、相和相随的关系。
所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五十四章中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60] 不难看到,反的另一种含义是返,即永恒回归之意。当量变达到事物发展的顶点的时候,它就会一落千丈从有转化为无,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这就意味着,在明当中包含着暗,在进当中隐藏着退,在平坦的道路上意味着险阻,崇高的德就好象是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象是不足的样子,最洁白的好象是乌黑,最方正的好象反而没有棱角,最大乐音听来反而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道是隐微而没有名称的。在我看来,老子的辩证论强调防止事情达到最高点或事物的临界点,而永远保持在临界点的安全阀限之内,其实质就是防盈戒满,知足常乐。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但是老子却意在强调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二十三章)矛盾是在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
这样,就尽可能阻止向事物的反面转化,因而多藏必厚亡,反过来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处于一种处弱而守柔的、不达到临界点的状态,而无限推延转向反面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他要求人应该从反面的关系去看正面,然后在二元对立当中,重视处于边缘的一边,因为对发展中的反面因素的把握,比正面因素的肯定更为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本文由泥古不化网2018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情况泥古不化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远光软件发布2017年年报:净利润喜增31% 核心业务发展喜人”